兩本各自不到一公分的小書,利用短短一個小時多看完

但受到很大的衝擊

昨天吃飯時跟其他老師朋友聊天

聊的是學校內發生的荒謬-跟教學無關,大概就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無聊又荒謬的小事

教學就跟以前一樣

跟我們小時候一樣的教法

但早上來看到這2本書其實心裡有點緊張

其他國家正在如火如荼推動的教育改革

在台灣似乎激起的浪花只有抱怨

家長抱怨不知該如何幫小孩

小孩抱怨不知該何去何從

教師抱怨政策的莫衷一是

當然不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但是人家做的好一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像是閱讀教育

其實我自己本身蠻喜歡看書的,從小就因為興趣所以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閱讀

但對現在很多學生來說這真是一件苦差事,因此我會希望在考試內容以及平時教學中可以多放一些閱讀文本

但是

卻經常聽到同事說:這個文章太長了,小孩看不懂! 這樣考,分數會很難看...諸如此類的反對

我當然知道小孩看不懂,也知道這樣考分數會很難看

但如此避重就輕只為滿足孩子與家長的玻璃心

我其實也不太能苟同...扯遠了

還是來談談書吧!

 

英國部分談到創造力的學習

英國發現國家的青少年學力的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等的問題

他們決定大刀闊斧的從學制改變,成立CCE(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推動英國的創造力教育計畫

為何從創造力著手?   因為他們認為未來的工作都尚未被發明,大人根本不知道會有什麼工作被發明

因此也無法教孩子該項工作所需的能力,但他們可以教他們創造力

讓孩子擁有創造力,就可以自己去創造工作! 

因此,當台灣的創造力教育在走資優教育時,英國的創造力算是補救教學的態樣

不得不說這個idea真的是蠻跳的,又不得不說:跳得好!

CCE進行了很多計畫:

創意夥伴計畫

這個計劃的基本模式就是把藝術家送進學校,帶進創造的元素。但並不是增加一門創造課程,而是在現有的課程上,在學習模式中加入創造的因子

這樣講有點玄,舉例來說(我猜啦)就是音樂課加入演奏會、語文課加入影片欣賞、數學課可以加入創作作品(算幾何)這樣的意思吧?!

合作模式分3種:

1.諮詢學校:打一年合約,CCE(3000磅)跟學校(1000磅)本身都要出錢

2.變革學校:打三年合約,CCE(15000磅)跟學校(5000磅),學校要指定專職負責人

3.創意學校:CCE挑原本就優秀的學校,培養成為區域創意中心,還附帶顧問一位。三年內,除了學校(5000磅),CCE再加20000磅

除了給錢,也會給人,全部都會再聘駐校藝輸家 

除了CCE之外,英國政府很猛的把專門培養中小學校長的國家教育學院從非營利機構改制成教育部大臣的執行單位

政府積極的促進中小學轉型為學院(類似美國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透過挪動預算來源,引進自由競爭,以提升教育品質

白話:公立學校全部私立化,辦不好就沒錢

好處是學校有更多自主權(學期、上課時間、節數、上課型態),壞處是連薪水都自己張羅去吧!

我的觀察啦!教育這種非立即效益的事情,放到自由競爭的市場真的好嗎?  真的很好奇...難道不會造成更嚴重的馬太效應嗎???

最後又是不意外的介紹了華德福,親子天下真的很愛華德福ㄟ

不可諱言華德福真的有其好處,但這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MAYBE....

 

上海是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

這個是我們學生嚴重缺乏的一個部分

上海在2009年第一次參加PISA就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都拿到第一

原來現在上海也在推學習共同體

而且上海的推法是從制度上的改革

台灣對老師的態度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不是在批評老老師不好,當然老老師因為經過經驗的累積有很多值得年輕老師學習的地方

但是,其實也是有很多年輕的好老師連教師的窄門都無法進入,且老老師就只會擺爛等退休

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現場的氛圍,會因為部分的人不想做事,就會要那些努力做事的人不要做太多

免得害其他們跟著累

但大陸不是

大陸將教師分級

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甚至還有特級(難怪有特級廚師)

初級教師(大學本科生,畢業後一年)→

中級教師(4-5年通過專業科目的筆試、論文、公開課)→

高級教師(4-5年通過專業科目的筆試、論文、公開課)

除了升級以外,還有骨幹教師跟學科帶頭人不同的職稱

話說,不知道薪水是不是因此晉級,如果是的話那才會有動力吧!

(不然我要那個虛名幹嘛?)

在課程內容方面也有改革

正當我們強調快樂學習,減少學習量的時候,大陸是增加課文的數量(一學期上34篇課文,平均一天一篇課文)

當然...如果要這樣上,必須要大量的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以及改變上課型態

使用提問的方式上課,小孩上課前都已經有閱讀吸收過,

上課就只有提問、教師引導學生

只是他們的考試制度還是沒有改變

還是需要會考,不像台灣從考試制度開始改革

因此他們也是很羨慕台灣從制度開始改革起的決心

但為何從考試制度改革會引起批評

不就是因為教學模式跟學校都還沒有辦法配合嗎?

我的觀察啦! 台灣想學國外又學半套

畢竟民情不同,習慣不同

難怪裡外不是人

 

我倒是覺得...

應該從教師端下手,提供努力的教師較高的敘薪或獎金

並且建立非紙筆的評鑑模式(現在的評鑑實在太惱人了)

從教學模式跟內容改變

再配合考試制度的改變

教改才容易成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aker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